作者:萨沙
本文章为萨沙原创,严禁任何媒体转载
苏联土地广袤却人口稀少,为何却大量进口粮食?——萨沙问答第170集
苏联的粮食进口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明显阶段:冷战前的粮荒与冷战后的肉食需求激增。
很多人长期受误导,误以为沙俄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。实际上,在苏联成立之前,沙俄可是欧洲的农业大国之一。
早在1913年,沙俄的粮食产量就达到惊人的8600万吨,而当时全国人口约为1亿7000万左右。
展开剩余85%这意味着,平均每位俄罗斯人每年能分得500多公斤粮食,换算下来,每天大约有2公斤,也就是2000克。相比之下,世界主食供应量最高的朝鲜人民军,平均每天仅供应约800克粮食。
由此可见,沙俄时期粮食供应是充足且富余的。
然而,冷战前的苏联却陷入了农业困境。直到1940年,苏联的粮食产量才终于超过1913年沙俄的水平,但那时苏联的人口已增至约1亿8000万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倒退呢?
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,彻底摧毁了传统的农业结构,尤其是打击和消灭了农村的中农和富农阶层。
在沙俄时期,农村的粮食生产主力正是这些中农和富农,他们拥有较雄厚的实力,拥有较多的农具、牲畜和劳动力,也能使用更优质的种子和肥料。
但在苏联,所谓的“富农”被定为社会主义的敌人,不仅失去土地,还被流放到西伯利亚,村庄因此衰败不堪。
以“枪王”卡拉什尼科夫的家庭为例,他们世代勤劳积累了土地和牲畜,但在土地改革期间,不仅土地被没收,还被迫流放,家中的牲畜更被屠杀殆尽。
卡拉什尼科夫至今也不明白为何牲畜要全部宰杀切割,而不是将整只牛羊直接分给贫农。
一种解释是,贫农担心政策随时会改变,如果牲畜仍留在手中,可能会被收回,索性当场宰杀分肉,更加实惠。
这些牲畜是富农和中农多年养殖的心血,屠宰意味着多年辛劳付诸东流。
土地重新分配给贫农没多久,苏联又推行了集体农庄制度。
集体化农业导致农民无论工作好坏,收入基本相同,大家普遍缺乏劳动积极性,生产效率大打折扣。
因此,尽管三四十年代苏联投入大量机械化农业设备,农业产量的提升仍非常有限。
1932至1933年间,苏联乌克兰地区爆发了惨烈的饥荒,约700万人因此饿死。
这场饥荒不仅限于乌克兰,苏联其他地区也有数百万人因饥饿死亡,总计超过千万人。
众所周知,乌克兰是苏联的“粮仓”,即使这里都出现如此惨剧,足见当时苏联农业的糟糕状况。
事实上,尽管苏联领土辽阔,但大部分土地位于高纬度地区,不适合耕种。
目前俄罗斯实际可耕种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,远低于美国、中国、印度等国。
俄罗斯的人口长期维持在1亿多,远少于中、美、印,因此并非缺少耕地,而是农业生产力不足。
二战爆发后,战火破坏使苏联粮食产量大幅下降,到1945年仅剩4700万吨,饥荒再次威胁民众生活。
冷战时期,苏联虽然避免了大规模饥荒,但粮食产量依旧停留在1亿吨上下。
需要注意的是,苏联和过去的中国一样,存在地方官员谎报粮食产量的现象。
换言之,官方公布的数字常常高于实际,能维持1亿吨产量已属不易。
从1963年起,苏联开始大规模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,甚至不惜用珍贵的石油和黄金进行交换。
然而,我们也要看到,1963年以后,苏联粮食产量稳步提升,已是沙俄时期的两倍以上。
照理说,苏联早该彻底解决粮食问题,为什么还要依赖进口呢?
关键在于,苏联人民的饮食需求有了显著提升。
在沙俄时代,普通民众生活贫困,能用面包填饱肚子就已满足,偶尔吃点肉或鸡蛋算是奢侈。
但战后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水平提升,人们对肉类等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大幅增加。
牛、羊、猪、鸡、鸭等家禽都是靠饲料喂养的,一头猪要出栏280斤,就需要消耗约840斤粮食饲料。
大家可以算算,苏联养几百万头猪,每年消耗的饲料粮食是多少数量级。
苏联自身无法负担如此庞大的饲料粮食消耗,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。
实际上,当时苏联人吃肉的量依然偏低,远远落后于西欧水平。
1962年5月,赫鲁晓夫访问保加利亚时,苏联使馆为他举办了一场丰盛的欢迎宴,菜单包含鲟鱼、沙拉、水果,主菜竟是烤乳猪。
原以为这会得到赫鲁晓夫的赞赏,甚至授予勋章,结果赫鲁晓夫大发雷霆:“你以为我们已经建成社会主义了吗?谁让你搞这些奢侈品的?”
由此可见,即便是高级领导,平时也极少享用烤乳猪这类高档肉食。
总体来看,苏联时期的农业状况确实相当糟糕。
---
声明:
本文参考资料详见原文。图片来自网络百度图片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