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德怀,作为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,他的军事成就极为卓越,尤其是在朝鲜战争中,他带领志愿军坚决反击美国军队,为新中国树立了赫赫威名,赢得了国内外人民的钦佩与敬仰。同时,彭德怀的个性也异常鲜明,对待工作认真严肃,甚至不惜当众批评自己的下属,这种严厉的作风常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。然而,彭德怀并非完全没有幽默感。1955年,他在授衔仪式上曾调侃张宗逊:“你大部分时间都在保护中央、保卫毛主席,今天被授上将,看来以后该叫你‘禁卫上将’了。”
这番话其实不无道理,因为张宗逊从革命初期便是毛主席的警卫员,后来更长期负责中央的安全工作。而且,张宗逊与彭德怀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。1949年,毛主席曾考虑将张宗逊调到军委工作,但彭德怀却坚决反对,坚持认为张宗逊更适合留在保护主席的岗位上。可以说,三人之间的革命情谊,既深厚又复杂,是一段值得细细回味的历史。
展开剩余80%一、毛主席的首任卫士长
张宗逊,1908年生于陕西渭南的一个富裕家庭,父母为他提供了较好的教育环境,培养了他较为开阔的眼界。他的叔叔张浩如曾在云南讲武堂学习,回乡后积极宣传进步思想,年仅11岁的张宗逊听到后,心中暗自埋下了革命的种子。14岁时,张宗逊考入渭南赤水职业学校,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,并积极参加爱国运动。毕业后,他曾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贫苦百姓的命运,创办了十多所夜校,然而很快他意识到,单靠教育根本无法改变时局的混乱。
于是,张宗逊决定投身军旅,以此来改变国家命运。1926年,他考入黄埔军校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这里,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,并对共产主义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。1927年,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,党内危机四伏。为了表达抗议,8月1日,南昌起义爆发,张宗逊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也参与其中,尽管他们未能及时赶到起义的主力部队,但在秋收起义中,张宗逊凭借其勇敢与坚决,成功结识了毛主席。
在毛主席的秋收起义失败后,张宗逊被任命为特务连副连长,专门负责主席的安全,也因此成为了毛主席的第一任卫士长。此后,张宗逊与毛主席的接触愈加频繁,两人性格互补,毛主席健谈而张宗逊沉稳内敛。每当毛主席讲话时,张宗逊总是默默听着,这种独特的相处模式促使张宗逊迅速成长,逐渐成为毛主席最得力的保镖。
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,张宗逊与毛主席形影不离,甚至在休息时也常常同处一室,随时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。曾经一次,张宗逊发现毛主席的草鞋已经磨烂,脚上被石头划破了一个大口子。张宗逊心中万分感慨,毛主席为了让战士们穿上新鞋,自己却坚持穿旧鞋。在行军过程中,主席即使伤脚也不愿让人抬担架,最终他们为主席找来了一根竹竿当作拐杖,让主席自己撑着走。
这段艰难的岁月,张宗逊一直伴随着毛主席左右,毛主席对情报的重视也让张宗逊在保护主席的同时,学会了如何获取外界信息。一次,张宗逊从一份报纸中得知朱德的部队还在广东活动,立刻赶去向毛主席报告,为朱毛会师提供了重要情报。
二、彭老总的亲密战友
红军长征时,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,张宗逊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。张宗逊接替了在第一仗中牺牲的洪超,成为了红四师的新领导,并与黄克诚并肩作战。无论是在血战湘江,还是夺取娄山关,张宗逊都表现得极为出色。然而,在一次对遵义的进攻中,张宗逊由于冲得过前,遭遇敌人射击,重伤倒下。彭德怀得知后,赶到战地探望他,语气半是责备半是关心:“你下次还敢这么靠前吗?阎王爷今天看你不顺眼,把你送回来了,以后可得小心点。”
长征结束后,张宗逊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,负责指挥中央警卫团。这一职务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。不久,张宗逊又负责护送中央机关从保安转移到延安,这时毛主席感慨道:“十年前你护送我上井冈山,十年后又是你护送我去延安,这十年的缘分真是奇妙。”的确,十年间,两人的身份和阅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共同信念。
抗战爆发后,张宗逊成为358旅的指挥官,领导部队消灭了大量日伪军。然而,随着国民党对我党的“假抗日、真反共”策略逐渐显现,中央决定将358旅调回延安以南的富县地区,做好随时迎战的准备。
1947年,张宗逊指挥的西华池战斗尽管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,但由于我方损失过大,彭德怀对这场战斗进行了严厉批评,认为这场战斗并不算胜仗,而是一次惨痛的教训。随后,中央决定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的番号,由彭德怀担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,张宗逊则被任命为副司令员,与彭德怀密切配合。
当时,毛主席考虑调张宗逊到军委工作,但彭德怀坚决反对,认为两人已经有了默契,如果换人需要重新磨合,而西北的战斗情况依然复杂,张宗逊更为适合留在西北指挥作战。最终,毛主席同意了彭德怀的建议,继续让两人并肩作战。
彭德怀的建议与关心,始终贯穿在张宗逊的军事生涯中。即使在彭德怀出征朝鲜时,依然将西北军区的工作交给张宗逊。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,不仅体现在工作上的默契配合,也在彼此间的无言支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份情谊,确实让人动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